千千听书 > 虐心耽美 > 老丹尼十年万象小议 > 言粹1 《万历十五年》阅感

(一)

由近期的狎欢遽殁事件,想到法与德的关系,复想到《万历十五年》,其云:洪武皇帝所推行的农村政策及一整套的措施,对本朝今后的历史,影响至为深远。其最显著的后果是,在全国的广大农村中遏止了法制的成长发育,而以抽象的道德取代了法律。上自官僚下至村民,其判断是非的标准是‘售”和“恶”,而不是“合法”或“非法”。

《万历十五年》是已故学者黄仁宇先生所著。老先生提倡“大历史观”,强调从长周期、技术的角度看待历史,听来高大白得有些抽象,用感性的话表述出来:远远的看历史,反而能看清她玉体横陈的曼妙轮廓和沙印小莲步的履历,而不用纠结于鼻翼的黑头和左右花靥少许不对称。

初看《万历》,貌似人物志,主要写了朱翊钧、张居正、申时行、戚继光、海瑞、李贽等;复读方识,这其实是一本讲有明一代文官制度的半学术半杂文作品,所举例人物都是角色道具,皇帝、首辅、名将、清高宦儒、哲学家……与文官制度的关系,结论是,这个制度已走到尽头、失去生机,与当时历史人物的优劣关系不大。万历十五年,即1587年,西班牙全面向英国开战,争夺决定近现代文明走向的海洋霸权,神宗皇帝却心灰意冷,开始长达十数年的不上朝理政,因为他逐渐明白自己虽贵为皇帝,却也不过是体制中高贵的道具,无可奈何之事甚多,既不能扶持所宠郑贵妃儿子当太子,又被群臣当作打击异己的武器,还时常被言官毫不留情的书面谩骂。

(二)

帝王们要在很长时间中面临几个问题。

一是皇权的稳固,这个主要靠制度、文化、帝王权谋,二是人民吃饭问题,三是大国有效管理问题。二其实是三的一部分。

第一个问题学问太大,又涉政治,谈不好。

后边两个问题,在近现代才得到解决。

工业革命使用传统农务在技术上能够规模化、自动化,在人口总量快速增长的背景下,科技发展促进了粮食、肉类、水果等基础食用农产品量与质大幅提升,促进了人类居住房屋条件极大改善,促进了医疗水平有革命性的进步。基本生存问题的解决,降低了区域性概率。

信息革命,实现了人口、土地、财税等的精细化管理,技术上解决了两千多年来的管理难题。信息化革命极大提升了政府管理能力,包括促进市场经济发展,合理的财税体系建立实施和人口信息统计等。精细管理问题的解决,使主要政治经济体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,政治秩序良好,脱离政权的暴力更替循环。

换句话说,当生产力和必要技术还未成熟时,中国已经是个庞大帝国,她所具备的能力不足以管好她所拥有的江山,特别是在各朝稳定以后,人口膨胀、土地混乱、基础统计不清……这是旧时王朝轮回的宿命。

(三)

明朝的治理方略充满着保守自安、搁平捡顺的小农意识,这不仅是因为开国洪武大帝具有来自社会下层的思维局限,更是因为中国走到14世纪中叶时,体量已经很大,传统的帝王体制难以带领中国科学发展,适应后几百年的世界性翻天覆地变化,靠几朝明君、贤辅励精图治或碎片式改良通通于事无补。

朱元璋很为难。

盛唐曾经那么璀璨,可还是祸起萧墙。两镇节度使安禄山反了一把拉开序幕,唐帝国在事实上没引起重视,但也许是因为已经尾大不掉了,最后黄巢降将朱温封梁王,却落下了李唐旗帜。可见搞藩制、做强地方是不行的。

宋太祖的黄袍于须臾间加身,再加上汲取唐的教训,从此对武将戒心深种,不仅让文官掌控朝堂话语权,还实施中央禁军为主体的军事制度,严重削弱了地方边防。宋真宗是政治家,弄了个澶渊之盟,从此边防安泰百年。好的一方面是,历经五代十国,以微薄代价争取了较长时间搞国内建设,发展经济到历史新高点,文化也锦绣繁荣;坏的一方面是,中央军百年不操,懈于安乐,军队官僚化,战力衰减严重,这于宋辽双方皆然。王安石搞青苗法等变法,属于商品经济意识萌芽,然整体缺乏配套制度和拥护的政治力量,所以也是镜花水月。货币运送来回折腾,劳民伤财,还容易哄抬物价。

于是有明一代关于财权、军权、事权,作出如了一些不同于历朝的匪夷所思的安排。例如,中央对财税只作备案监督管理,各地以实物纳税,实施就近补给。也就是说中央没有国库,户部不对全国财税统筹收支。一个地方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策略,应缴之税,以实物形式交给就近之地互通有无或中央。

想到了康熙和乾隆。

皇帝御驾亲征很痛快,但不是啥好事。最大问题是严重干扰了体制正常运转,妮一皇帝亲自打个仗,那得调动多少全国资源,打赢了很稀罕么?再说资源妄动,是否伤了根本,需从长计议。这两位大哥身后,都是国库枯竭。雍正更像个好总理,固本强基显著;嘉庆没啥本事,好在老子留了条肥猪,够吃十来年。

康熙的仗打的是必须的,他有战略考虑,看到中国历史外部祸乱,大多从西从北而来,但他老人家没料到自己的家业,却被南方力量撸了。乾隆,不想说了。

(四)

新中国建立以来,有三个基本方略是基本正确和成功的:自力更生;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;改革开放。


状态提示:言粹1 《万历十五年》阅感--第1页完,继续看下一页
回到顶部
http://www.520dus.com/txt/xiazai18763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