神秘面纱吧!

原来,这位郭大侠本是明处士,看到明朝开始衰落了,就出家做了道士(师明处士,见明之衰,遁于黄冠),至于他是哪派的道士,从他赐予傅青主道号“真山”的“真”字来看,他是属于全真教龙门派的,因为龙门派以“道、德、通、元、静、真、常、守、太、清”等十字为号。

但是,他却似乎不拘于派别之限,而更擅长道教神霄派的修炼,神霄派最擅长什么功夫呢?一个是修内丹,一个是驱雷行雨。文献记载这位郭大侠“尝过华y,遇异人刘,授以金丹之术及五雷法。由是往来晋楚燕赵间,善祈雨,遇旱则各省院司及州县之长吏,辄走书数百千里迎还阳为祷。祷时亦无他异,但结一坛,登坛以掌中雷印拍手一拍,则霹雳随起,大雨如注。或求之者众,则第书一符以付之,持者方入境,而雨已集矣。”

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这位郭大侠路过华y县的时候,遇到了一个姓刘的神秘人物,这位刘老师传授给了郭大侠炼内外丹的方法,还有驱雷行雨的方法,从此以后,郭大侠就开始在各地行雨,他的主要客户就是各地的政府部门,县长之类的,这帮政府官员遇到大旱的时候,就千里迢迢来请郭大侠,郭大侠驱雷行雨时也没有什么特别的,就是建一个高坛,站在上面,一拍巴掌,雷声就响起来了,然后就大雨如注。

这么看,郭大侠当年简直是一个超酷的人物,不知道这种道教文献里的记载有多大的程度可靠,估计是神话的成分居多,居然敢挑战天气预报,胆子似乎大了点儿,但是他们注重气功调理身体倒是真的。

更重要的是,这位郭大侠博览群书,“尤精于《易》”,显然,这对傅青主是有影响的,因为以傅青主这种钻研学问之人,《易经》那是必须研究的,而且后来傅青主还是此中高手。

总之,可以肯定的是,傅青主没有去学习驱雷行雨的方法,否则历史就将重写,后世会出现一个在气象局工作的傅青主,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在卫生系统。

那么,傅青主在郭大侠这里到底学习了什么呢?神霄派的修炼内容里有什么对傅青主有启发呢?

这要从神霄派的理论核心说起,神霄派的理论基础是天人感应与内外合一说,谓天与我同体,人之精神与天时、y阳五行一脉相通,此感必彼应。在他们的经典《雷说》中有这样的内容:“学者无求之他,但求之吾身可也。夫五行根于二气,二气分而为五行,人能聚五行之气,运五行之气为五雷。”

可见,他们在修炼气功的时候是以五行和y阳为基础的,尤其注重五脏配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关系。

那么,让我们来翻翻傅青主的医书吧,我们会吃惊地发现,傅青主所有的医方和治疗方法都用五行生克来分析,这是他的医书的最显著的特点。

原来如此啊!

而且,傅青主医学思想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善于补益,却不擅长外感病的治疗,这也与道家修炼擅长补益有相似之处。

而从傅青主留下的关于郭静中道长的记录中,我们确实可以发现,这是一位得道的高人。

在郭静中九十岁的时候(顺治五年),傅青主还写了一首诗《书扇贻还阳道师》,诗的序中还记载了还阳真人用气功调治自己身体的事情。

而王又朴(1681~1760)写的《诗礼堂杂纂》中的记载则更加印证了我们的推测,他说:“先生(指傅青主)性好奇,博学,通释道典,师郭还阳真人,学导引术。”导引术,即气功之类的养生方法,实际上,傅青主学习的应该还不止这么多。

我们猜测,也可能傅青主早就看过了些医书,但是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,但是在郭静中道长的启发下,开始把握住了五行辨证的精髓;或者是干脆,他就是在这里开始起步攻读医书的。

在后来,他刻苦攻读了《黄帝内经》等医书,同时用道家的思想来对其进行辅助消化,终于发展出了中医理论的一个独特的领域。

这就是事情的真相,关于傅青主的医术到底是从哪里来的,前人没有阐发过,这一直是一个谜团,大家都含糊带过,现在,我把它给剥离出来,希望大家能够理解,我们的傅青主并不是一个横空出世的神仙,而是一个饱经沧桑、备受疾病折磨,最终在祖国的古典文化的启发下,终于悟出健康之道的普通人。

【恩师被杀】

到底傅青主在五峰山上向郭静中道长学习了多长时间,文献中没有记载,似乎时间不是很久,但是,以傅青主学贯天人的博学之才,稍加点拨就会融会贯通的,他在研读中医古典著作的同时(现存《霜红龛集》有傅青主读《黄帝内经》的大段笔记),还在诸子百家的时候来与医学理论互相参证,这则是其他人所无法做到的。

我相信他一定从郭静中道长的嘴里得到了切实的指点,因为他在《题幼科证治准绳》中,提出了学习医学的正确途径,他说:“既习此,实无省事之术,但细细读诸论,再从老医口授,自当明解”,既然他认为“从老医口授”如此重要,而在他的一生中并未见他跟随其他人学习,因此,郭静中道长的指点一定是十分重要的。

在他下山以后,开始在山西各地游历,他的足迹遍及平定、寿阳、盂县等地,一方面寻访志同道合之士,伺机准备反清复明,另一方面开始了行医的实践活动,在这段时间里,他


状态提示:第 13 部分--第6页完,继续看下一页
回到顶部
http://www.520dus.com/txt/xiazai187638.html